ID
type
category
date
pre-til-slug
slug
summary
tags
status
Created time
Jul 2, 2022 05:22 AM
Last edited time
Dec 17, 2024 12:47 PM
icon
password
URL
06.08《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
被布莱希特的“天空不下雨,只下铁”吸引,看电影《窃听风暴》时两个主人公都在阅读他的诗集,很好奇他的诗歌,刚好在微信读书看到,就打开看看。
序言和译者都提到了,他不是传统的诗人,他的诗歌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看了看他的生平,《窃听风暴》的作家可能参考了这位东德剧作家的经历。
我不懂诗歌,但会被他的文字打动。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天空不下雨,只下铁”,荒谬的苦痛,“新发射台会传来旧愚蠢”。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 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 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 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一个新时代并非突然开始 我祖父已经活在新时代了 我孙儿可能将依然活在旧时代 新肉是用旧刀叉吃的 不是首批汽车,也不是坦克 不是我们屋顶上空的飞机,也不是轰炸机 从新发射台传来旧愚蠢 智慧是口传口的 ——《新世界》
06.10《成为波伏瓦》
我从没有像读完这本书一样感觉委屈,在凌晨读完时为了她的离去掩面而泣,波伏瓦的人生到了站,我却迟迟无法下车。在她的时代,她的才华被严重低估了,她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与评价,她依靠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获取的自由却因为女性身份而饱受攻击,这不公平。
我并不十分认同她选择的对待感情的方式,但总归是他们内部认同的方式,我也无意评判些什么,大家仁者见仁。
这本书更加详细考证了波伏瓦的日记和之前未公开的信件等资料,呈现出的是以一个第三方视角看到的波伏瓦,她的生活,她的哲学思想,她的学术独创性,她在人生旅途中的经历与纠葛,在繁复的资料与记录中提炼出波伏瓦的成长,是很需要功力的事情,所幸作者完成的还不错。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波伏瓦的犹疑与坚定,也可以看到她的脆弱与坚韧,她是如何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成长与思考的,《第二性》这样的作品,不仅有关于她,也有关于我们。
06.27《微尘》陈年喜
在他身上最重的标签是“矿工诗人”,但是诗人就是诗人,谈什么身份呢,他们都不过是用诗歌记录生活的人。
《微尘》是陈年喜一本讲述生活的散文集,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特别喜欢这本书,他的讲述直接寡淡,谈不上技巧与剧情,甚至一度差点弃读,但是继续读下去,开始慢慢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书名——“微尘”一样,谨慎地藏着,慢慢积攒成你看得见的触得及的力量。
生活是需要被记录的,所有人的生活都是。陈年喜笔下的人物是那种大部分人路过可能都不会多看一眼的人,他们黝黑、沉默地扛着生活的重担,死亡与生计相比是无足轻重的,死在山里、死在水里、死在无人所知的大地上,他们留下了什么呢?空气里轻轻一粒微尘。
这就是阅读陈年喜作品的意义,书写他们不在于为这些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立传,只是记录,这种记录,有着被阅读、被看见的意义。普通人不该微不足道地成为时代的尘埃。
陈年喜故事下的人物不知怎么也让我想起了《鹿川有许多粪》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在命运中的挣扎,所不同的是《鹿川》中他们挣扎的是时代,而《微尘》中他们挣扎的是生活本身。
李沧东的文字讲究,对景对事的描写在简练中透着细腻的触感,陈年喜的文字质朴,在质朴中透着粗砺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小城市里对文哲有着爱好的人们,生活让他们不得不低头,诗歌是他们的救赎,只要文字还在,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写,星空就在他们每一次提笔的思绪里。
看「小城里的文人们」这一篇,想到了《夜晚的潜水艇》中的「传彩笔」,这些写作的人们,他们不为人知,他们的作品被很少的人看到,如果写出惊世的作品,但依旧不能展示给世界,那么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文学是炫耀吗?文学是救赎吗?文学是思考吗?文学是麻木吗?文学是希望之光还是黑暗之源?
不是所有人都像陈年喜这样在有经历的同时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知,也不是所有在写字的人都能拥有他的天赋和运气,那么,那些普通平凡只是爱文学和写作的人,那些不能依靠写字生活的人,文学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问了很多问题,但是我给不了答案,答案永远都是正在思考中,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使用本书的最后一句作为结尾: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
- 作者:我选第三个
- 链接:www.joeytoday.com/e8cc9689f0fe4db2a8767576f7854eb9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