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type
category
date
pre-til-slug
slug
summary
tags
status
Created time
Jan 2, 2025 05:18 PM
Last edited time
Jan 11, 2025 02:39 PM
icon
password
URL
吸引力法则是什么?
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是一种心理和哲学概念,主张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吸引相应的经历和结果。根据这一理论,积极的思考和情感可以吸引积极的结果,而消极的思考和情感则可能导致消极的经历。人们在关系中所展现的行为和情感往往是基于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和期待。文章提到,吸引力是在两个人的互动中共同构建的结果,这意味着个人的需求和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了与他人的吸引力和关系发展。
「吸引力法则」是正确的吗?
很多人在生活可能总是会被某类人吸引,让人觉得,是不是自己就一定会被某个类型的人吸引。
- 吸引力是双向构建的
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不变的公式可以解释一个人的情感系统,两个人相处呈现的模式,也取决于对方,这是两个人共同构建的。
- 吸引力是变化的
能吸引一个人的东西会在不同的阶段发生变化,比如你之前喜欢某个类型的,几年后发现喜欢另一个类型了。这是因我我们的情感叙事发生了变化,我们在乎的方面不一样了。
- 吸引力法则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不一样
我们的过往经历和我们看待过去的视角,会让我们在意的方面不一样,所以不同人觉得有吸引力的点会不一样。
- 吸引力的来源寻常经验被打破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曾这样描述这种吸引力:“我们真正渴望的那种能在另一个人身上体验到旧客体依恋余温的人。”也就是我们经验世界里出现过,体验过,但没有真正被全然拥有的经验。
自体心理学视角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是一种由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流派。它主要关注自我(self)的发展和维护,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自我感受,认为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
1.镜映的需要
镜映是什么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们毕生都在找寻自体客体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唤起我们曾经休眠的,渴望继续发展的自体面向。
镜映的需要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需要,我们都希望在养育者充满在意和骄傲的目光中确立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存在感、自尊感、价值感都来自于这种回应。
好复杂的解释,简单点说吧👇🌰 举个例子:一个人特别渴望在关系中被认可,恐惧不被认可的感觉。这会展现出 2 个行为路径:希望在对方身上体验到被喜欢、被需要。被当作独特的感觉。害怕对方没有做出肯定自己的行为。 🎈 展现的形式:比如被夸、被送礼物、被表达爱等等,并不一定是某种,主要目的是体验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只有当以上两种行为出现时,这个人才会体验到「被爱」的感觉。缺爱的感觉会成为 ta 在关系中寻求的最主要动机。一个人在哪方面的经验上没有得到过回应,或者说被强烈挫败过,对那种经验被补足的需要就会成为最高权重,当进入关系后,它会携带着一种专属渴望来到心理的最前台,霸占着大部分的心理空间。
解离的作用机制
对方表现出自己不是独特的、重要的,甚至展现出轻视和不在乎,会形成一种创伤性的羞耻,会引发强烈的愤怒,或在一种低价值感中转向抑郁和退缩。
心理状态belike:我一点都不可爱,我被人嫌弃,我一点都不好。为了克服这种强烈的挫败感,也是为了自我保护的需要,我们会将那种受伤和自我厌恶的部分隔绝掉——产生解离状态。
分裂成两个自我:
一个自我渴望被赞赏并重新向前发展
一个自我被挫败后试图防御
受伤后的反应
- 讨好姿态
沦陷在不配得感里,以更加低姿态的方式寻求对方承认。只有被回应了,才能重新体验到那个可爱的自己。
- 高冷/退缩姿态
一旦感觉到这一点,就会立刻中断关系,绝对不会给另一个人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机会。这是一种有关耻辱的经验。
- 复仇/挽尊姿态
“我要成为你高攀不起的人”,在这样的叙事里,关系可能会变得纠缠,但不会再有亲近和信任。
确定某种经验或行为是不是一种模式,需要看它被触发的敏感度,唤起的超越应有水平的强度,跨情境出现的相似度,看它是不是在所有关系里都以同样的形式被触发,在所有人身上都体验到相同的感觉。
2.理想化的的需要
对完美客体的需要
会单独出现,也可以与镜映需要同时出现。我们需要一种理想生活的投射,这个完美客体会成为这个媒介。核心是需要通过一个客体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通过与一个理想客体的连接,来将自己也体验成理想的一部分。
在理想化的需要之下,我们需要一个超凡之人(完美客体)的投射,这里的超凡之人指的是ta能让你产生不同于当下生活的幻想,是理想生活的投射。
🦁ps 很难不想到霸总言情剧
理想化客体关系逻辑
理想化自体客体关系被视作理想的,是不容许有瑕疵的,不能有任何东西破坏那种理想的光彩,否则它就无法与当下庸俗的生活做区分,所以当一个人体验到理想客体破碎的时候,人们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有一种被欺骗和背叛了的感觉。
这就像很多明星的粉丝看到明星塌方后的愤怒一般,因为ta毁掉了自己所勾勒和投射出的那个理想世界。
理想化自体客体关系模式
一个人会因为理想化的需要迅速美化一个人,我们甚至会把对方美化成对方完全不具备的那种水平,然后又因为滤镜的必然破碎而快速丧失热情,这就变成了一种开始炽热,很快又冷却的关系剧本。
如果说处于镜映需求的我们无法容忍一个普通的自己,那么处于理想化维度的我们则无法容忍一个普通的他人,而真正的我们需要那种普通。
理想化客体关系存在的问题
理想化的关系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平等关系,它包含着一种施予和救赎的味道,我们渴望在对方那里获得独一无二的青睐,对方在我们的心里不再是伴侣,而近似于父母,近似于导师,我们希望自己在这样的关系里被全然照顾和满足着,我们会将对方体验成永不坠落的太阳,对方不能动摇,不能脆弱,不能展现出那些丑陋的人性瑕疵。
🦁ps 有点像宗教了。
对完美照顾者的需要
理想化的需要有时候会呈现出一种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模式,在Heinz Kohut(1971,1978)的理论中,早期的理想化客体是为了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缓解张力,在这种需求下,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将伴侣体验成自己的照顾者,甚至是塑造成一个照顾者。
🦁ps 对爹系男友的推崇
完美照顾者关系的问题
在这样的关系里,被照顾者会发生深度退行(regression),如果照顾者因此感受到强烈的被需要感,对方便会乐于担当此责任,但任何想要健康发展的关系,就需要一个依赖-独立的过程,也就是在关系中有意识启动分离的增量(increments of separation)。
退行(regression)亲密关系中的“退行”是指在情感关系中,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更幼稚或依赖的行为,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压力、冲突或感情危机时,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逃避成熟的应对方式,而选择更为依赖和脆弱的行为模式。例如,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可能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更强的情绪需求,寻求另一方的安慰和支持,甚至出现撒娇、发脾气等行为,这些行为在成年后可能不太常见,但在压力下却会重新浮现。
分离的增量(increments of separation)“分离的增量”(increments of separation)是一个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概念,通常用于描述个体在情感、心理或社交关系中的渐进式分离或独立过程。这个术语可能与个人发展、关系动态以及自我认同的建立有关。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分离的增量指的是个体逐渐学会如何独立于他人,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而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或情感。这种过程可能伴随着对依赖关系的反思、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自身情感需求的理解。
主体间视角:吸引力是在互动中被建构的
生命经验在相处中互相咬合,导致就算相看两厌也无法分开。
经验组织原则(organizing principles)
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的复合体,即另一个人是被我们组织在自己的经验框架里的,同样的,你也是被对方组织在对方世界的经验架构里的,你也可以用“把对方编织进自己的经验世界里“这样的描述。
这种模式并不单纯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人,或者对方是怎样的人,而是你们如何相互作用,舍弃了一些经验,强化了一些经验,最后剩余的部分则是你们关系里稳态。
安全基地的需要
在依恋心理学中,安全感的获得是依恋的核心目的,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我们体验不到丰富的成人情感,但只有安全感才能让我们存活下来,只有安全感才能消除我们自身无法调节的心理张力。所以当一个人缺少安全感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对于安全感的需要。
安全基地是一种有力量的支撑,安全基地不会剥夺我们自身的力量,它是在我们自己可以发力的地方让我们更有力量。
基于安全感需要的关系问题
会经常性测试关系的安全性,会导向施虐-受虐型关系。
- 给对方/关系制造麻烦,以得到充分的回应,测试极端环境下的回应。
- 测试关系的承载力,比如轻易说分手、贬低羞辱对方、冷暴力等,测试对方会不会离开。
- 我们确认终极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对方能在自己的情绪轰炸之下幸存。
真正的安全感需要好的撤离
关系需要一点冒险的成分,在照顾的同时,也需要确立独立的边界。我们需要被支撑后,我们也要学会自我支撑。能给予我们这种支撑的人必然是不可能被我们完全控制的人,必然也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
创伤性的吸引(traumatic attraction)
创伤性的吸引(traumatic attraction)是指在亲密关系中,个体对某些人或关系的吸引源于其未解决的情感创伤或心理需求。这种吸引力通常与过去的痛苦经历、情感缺失或依赖模式相关联,可能导致选择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会重现过往创伤的人作为伴侣。
所谓创伤性的吸引,就是我们的脆弱被另一个人伪装的坚强所迷惑,最后又纠缠在共同的脆弱中。我们以为那是成全和补足,却蓦然发现那是破碎与瓦解。总结来说,就很像是病娇。
健康的关系从祛魅开始
所谓健康的关系,就是从看懂并接受自己的真实面貌开始,也从能看懂和接受另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开始,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能存续。
好的关系不是不会分离,而是能让我们学习,能让我们领悟,能让我们用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对新的关系,能够让我们使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好关系中的挑战,让关系给予我们作为孤单个体所渴望的那些经验。
很难不想到《正常人》,从接受自己的完美、也正视对方的不完美开始,接受分离,但却对彼此的爱意拥有安全感,这就是很健康的关系了。
Why it is useful
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认识更深了。
How I learned
- 从崔庆龙老师的博客中看到这篇文章,当时就很感兴趣,点进去发现是付费文章,于是大放血98块订了微博的V+会员看了此篇内容
🔗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25647197290702
- 作者:我选第三个
- 链接:www.joeytoday.com/article/p20250103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