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页面摘录我在 Telegram 频道 中发布的内容。Enjoy!
在 ChatGPT、GitHub Copilot、Midjourney、Whisper等一系列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百倍效率的独立开发者和一人型公司,精益创业将会更加精益。因为在这些工具的加持下,产品、设计、开发、运维、运营、销售、客服等等必要环节的效率都将会被提升。
到那时,人们可以把那些大量重复的劳动都交给小助手,自己只要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最考验创造力的地方,例如产品需求的分析、软件架构的设计、核心代码的编写、商业策略的谋划……
比如说产品做好了需要写一篇声情并茂的发布稿,以前这种事情可能要花掉半天到一天的时间,现在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我们只要写几个要点,剩下的让AI去扩写就好了。
虽然说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完成大量重复的劳动,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习,我们依旧要深刻理解技术、产品、市场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因为AI可以给你建议,但是真正做出决策的是人脑。在大脑还没有办法被植入知识之前,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
我预测,未来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还会更高,对个人的知识广度的要求也会更高。未来花在重复劳动上时间少了,但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变多。
2023.2.14
是不是经常混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深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对抗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GPT-3等等概念?
没关系,画个图就清晰了。
2023.2.13
我们不可能通过网络来真正认识某个人,哪怕这个人不停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
你不知道TA经历过什么,正在面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你看到的只是TA以往生活的0.001%。
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对每一个在网络上相遇的人抱以宽容心。
2023.2.11
在各类AI的加持下,内容形式的壁垒会变打破,语言的壁垒会被打破。
以后你只需要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内容形式以及你最熟悉的语言进行创作就可以了。做出来的内容在经过人工智能的处理之后,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和各种语言的变体,之后你就可以将其分发给不同平台、不同内容形式喜好、不同语言的读者,以此让你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受众群体。
比如说,你用中文写的文字内容,可以用人工智能程序将其转化为对应的英语视频或德语音频,一瞬间让你的受众从华语圈扩展到英语圈和德语圈。
并且,在语音识别技术触手可及的今天,你完全可以通过说话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文字内容。
但是无论如何都要重视文字的写作,因为文字是所有内容形式的基础,哪怕是很多优秀的油管视频,其制作过程中最耗时的部分也都是文字工作——文案、文稿、脚本的创作。
2023.2.10
以前我在频道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说,好的工程师经常能碰到,但是好的产品经理和游戏策划真的实在是太少了,我现在依然是这种感受。
产品经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公司的核心人力资产,一般这个产品经理就是创始人自己。
公司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带领,往往会出现一大群优秀工程师乱使劲的情况,造成极其严重的内耗和资源浪费。这种情况我见得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那种推崇技术至上的公司,往往最后就是在技术自嗨。
另外,其实“产品经理”这个词并准确,应该叫做“用户体验经理”,因为真正成就伟大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用户体验,产品只是用户体验的其中一部分。
2023.2.9
ChatGPT 最厉害的是上下文的联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来做成有聊天机器人,给人类创造无限的价值,但这种能力也可以让聊天内容的审查变得极其高效。
在这方面我是悲观的,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 AI 终有一天会被用于监控、审查我们自己。
做恶的永远不是机器而是人,人心可畏矣。
2023.2.9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很多非虚构类书籍都爱凑篇幅,本来两三页可以说清楚的东西硬是能扯上百页,通常是围着几个论点反复谈论,从这个角度谈了又从另一个角度谈,讲晓之以理地谈了又动之以情地谈,总之就是搞得很冗长,像极了大学里写的交差论文。很多作品本身是不错的,但是经过这种凑篇幅的处理后,读起来真的是犹如把嚼了的口香糖又拿出来嚼,又黏又糊。
所以我很喜欢 《重来》 这本书,它一本书讲了很多观点,但每个观点只花一页几段话去表述,做到真正的短小精悍。
进一步地说,概括归纳也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2023.2.6
Whisper 是 OpenAI 开源的语音识别模型,OpenAI 不仅开源代码而且还开源该模型的详细解释,这种开源力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很不常见的。
Whisper 被开源之后,就有开发者基于此开发了 Whisper.cpp,作者把整个语音转录功能实现在了单个 C++ 代码文件中,用户只需要在本地运行这个单文件程序,就可以完成语音转录的工作,不需要网络和第三方的参与,非常 amazing。
我自己也在本地运行体验了一下,确实很棒,英文的转录能力非常强,中文的稍微差一些,但是也挺好的了。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程序本地运行在我们的设备里,我们的设备将会越来越智能,这也将极大地扩展我们人的能力。
2023.2.5
最近读到最震撼的文字是已故的刘晓波先生的最后陈述: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所有监控过我,捉捕过我、审讯过我的警察,起诉过我的检察官,判决过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敌人。虽然我无法接受你们的监控、逮捕、起诉和判决,但我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包括现在代表控方起诉我的张荣革和潘雪晴两位检察官。在 12 月 3 日两位对我的询问中,我能感到你们的尊重和诚意。”
“因为,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言下之意,没有谁是我们的敌人,只有那个不合理的制度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参见诺贝尔奖官网的材料: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xiaobo-lecture_ch.pdf
2023.2.4
终于,Dock 栏也成了一种社交硬币,而我们也越来越 楚门 了。
可以来瞅瞅我普通且简单的 Dock 栏:https://www.dockhunt.com/users/jacksonwuuu
分享你的 Dock 栏:https://www.dockhunt.com
2023.2.2
经过群友的启发,我开始在推特上大力使用其列表功能。
一顿操作,把所有正在关注的账号都给转移到列表里,还分好了类。
之后只需把列表置顶到主页,这样我想看哪一类信息就只看哪一类,再也不会被一大堆推送的帖子给浪费掉注意力。
挺好的,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2023.2.1
出去逛的小观察:
摆摊是低成本起家的好方式。
最好就是就找那种利润率极高的东西去卖。
举个例子,就这种眼镜,拿货成本几毛钱到2块钱的,可以直接卖20-30块钱,甚至更高,毛利保持在90%以上。也就是说,500块钱的货就可以赚4500。
至于卖得快不快就看选位置和销售了,做得好一天收入几百上千完全没问题。
摆摊虽然发不了财,但是作为一个营生是可以的。
喜欢旅游的,还可以边穷游边摆摊卖一点高利润货物,以填游资。
2023.1.30
出去逛的另一小观察:
小吃店(比如说奶茶、烤串、锅盔、臭豆腐等等)的财富密码不是要味道做得多好而是要店门口有人排队。
咱们说的“托”就是干的这件事,找一堆人来排队但是又不实际消费,只是让这家小店看起来很火。这样才能吸引真正的顾客来排队消费。
除了找托之外,还可以在这方面培训店员,比如说奶茶店,要让店员有意识地调整生产奶茶的速度。看到排队的人少就要慢慢做,延长客户停留在门口的时间,等到队伍稍长一些后就要加快速度。总之就是保持有一条长队在店门口,但又不能让客户等太久,这还是挺考验店员的水平的。
据我观察,有很多小吃店是深谙这个财富密码的。
2023.1.30
朋友们新年好!瞧瞧这忙前忙后的,都没空和大家聊聊天了。过大年的就不说太严肃的话了,咱们来聊点轻松的。
我和大家透露一个我的生活习惯,那就是我特别爱洗热水澡,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是条件允许,我都会洗上一顿。
以前去北方游玩,有幸进过大澡堂子,就坐落在华北平原上最朴实的郊区,澡堂子就是那种最原始的烧煤的澡堂子。洗一次可不便宜,买个成人票也得十几块钱。
家里的热水和那澡堂子的热水可比不了,澡堂的水热得我哟,皮都要被烫卷了!细皮嫩肉的我哪能扛得住这待遇?大爷大叔们慢慢走进池子,如鱼得水般,脸上尽是怡然与自得,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在洗热水澡这件事情上,我还是太业余了。
去澡堂子的另一乐事当然是搓澡。再花上十块钱,让大爷给好好搓搓。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搓出指头粗细的夹子。大爷很固执我拗不过他,他就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搓澡的大爷不管是技术还是敬业的精神,让我至今想起都会啧啧称叹。
我爱洗热水澡除了可以放松身体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洗热水澡的体验无可替代:放松、密闭空间、无事儿可干、白噪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做点啥?我会胡思乱想,或者说好听点叫收集灵感。你还别说,我很多奇妙的想法就是在那个小空间里蹦出来的。为了不浪费这难得的还带着水汽的灵感,我想了一招儿,我把手机录音打开放在一边,想到什么就说出来,让手机替我记着,出浴后再转录为文字,称之为《今日澡记》。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祝大家每天都能洗个舒服的热水澡,过年在家好好放松放松,为来年养足精气神!
2023.1.23
图灵奖的几个有趣事实:
- 获奖者中,美国人、英国人和加拿大人合计占了九成。
- 获奖者中,本科学习数学、物理和电子工程的合计占了九成。
- 获奖者中,有六十几位男性,但只有三位女性。
-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1974年36岁的Donald E. Knuth,因其在算法领域的贡献而获奖。
- 表彰最多的主题是编译理论和编程语言设计(一大半以上)、人工智能(数个)。
- 1974年的获得者Donald E. Knuth是Tex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作者。
- 1975年的获得者Herbert A. Simon还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他和自己的学生Allen Newell共享当年的图灵奖,Simon是一个通才,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
- 1998年的获得者Jim Gray因其在数据库事务方面的贡献而获奖,没错,数据库事务值一个图灵奖。2007年,他消失在海上,至今未被找到。
- 1999年的获得者Frederick Brooks是《人月神话》和《没有银弹》的作者,他还领导了OS/360的开发,他的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
- 2013年的获得者Leslie Lamport是LaTex和Paxos的作者,他奠定了分布式系统领域的基础。
- 2014年的获得者Michael Stonebraker是PostgreSQL的初始作者,他是数据库领域的大拿。
- 2018年的获得者Yoshua Bengio是花书《深度学习》的作者。
- 2019年的获得者Edwin Earl Catmull是皮克斯的创始人之一,同年的获得者Patrick M. Hanrahan也是皮克斯的员工并拿过三座奥斯卡金奖。
- ALGOL 60语言、C语言、Smalltalk语言、TCP/IP、HTTP、Unix、RSA、OS/360、Xerox Alto这些都分别价值一个图灵奖。
获得图灵奖并不难,只要成为一个领域的奠基人或者重大贡献者就行了,朋友们要加油了嗷。
2023.1.8
很早就看到有人用Midjourney生成艺术作品,但我一直没去真正体验过,这不,刚刚玩了一下,确实有被震撼到。
上面这些都是用Midjourney生成的艺术作品,专业到可以砸了很多设计师艺术家的饭碗。很多人不只是玩玩,而是迅速地应用起来了,我确实也见到有些人已经在用这些生成艺术来作为公众号封面和油管视频封面了。
这个东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毕竟你的模型是拿别人的作品来训练的,到头来还砸了别人的饭碗,相当于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但是又不能说这是剽窃或抄袭,因为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所以这个到底该如何界定,目前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2023.1.8
最近看到大家对于读书的评论,让我想起了华罗庚所推崇的读书法,这是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他认为,要读好一本书,大致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作“把书读厚”,第二个过程叫作“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在于读书的时候对每个章节旁征博引添加引用,对每一页做注释写笔记,这样一来,书自然而然就变厚了。
“把书读薄”在于逐渐掌握了书的实质内容,对书里的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后,自然也就感觉到书变薄了。
我认为读书不必贪多,重要的是充分吸收书里的精华。因为读书不同于吃饭喝水,不是过目就等于收获。如果只是一味堆积读书的量而不思考咀嚼消化,那便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进而收效甚微。所以,对于那些谈论自己一年看了多少数量的书的行为,我总会下意识地抱以怀疑。我是认为,一年到头来,若能细细品味上三四本好书,那这一年就值得,不必烦恼于未完成那长长的书单。
最后我还是想感慨,有些人(当然这里是指华罗庚了)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读书方法这样的细小之处就能窥见一二。
2023.1.6
- 2023 世界趋势
糟糕的 2022 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没反应过来,2023 已然启程。在一年的伊始之际,我们也该和过去做个告别,拍拍身上的尘土,整顿粮马再出发了。
前进时方向感尤其重要,所以我感觉有必要在此刻对世上我关注的事物做一点基本的判断。这篇 post 会对未来一年做一些趋势上的判断,但这些判断包含了很多我的个人臆测,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 战争
从 2022 年开始,战争已经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因素了。俄乌战争的结束遥遥无期,台海、中东等地的冲突一触即发,非洲那边也是长年战乱不止。这些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俄乌战争彻底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也顺带搅翻了能源和原油市场,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战争将会是未来几年最大的灰犀牛。
- OpenAI / DeepMind
今年 GitHub Copilot 和 ChatGPT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在未来一年,深度学习将会继续从实验室走进工业界,其将会带来更多应用的落地,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其中酝酿着许多危和机。
OpenAI和DeepMind是两家在这个领域里值得关注的公司。
- 数据隐私 / 反垄断 / 出海
数据隐私将会继续受到关注,隐私产业还会继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主打隐私保护的应用出现。
欧洲是反垄断最激烈的战场,欧盟取得的反垄断成果将会重塑科技行业,这不但有益于欧盟,还会惠及全世界。
互联网科技产业在国内的存量厮杀将会加剧,国内企业将会继续疯狂出海。
- VR / AR
虚拟现实设备将会被持续改进,更多消费级的应用将会出现在虚拟现实平台。其作为下一代交互设备的定位没有变,长期看好。
- 新能源 / 环保产业
新能源依旧是资本宠儿,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全速发展。环保产业还将持续发展,生存环境将会得到持续改善。
- 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还会加速流行,但个人依旧不看好纯远程办公,而是更看好混合办公,实质上是看好公司采用更宽松的管理制度。严抓考勤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新生代的劳动力。
- 人力资源
随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年轻的高水平人才将会变多,人才的竞争格局将会变得非常激烈。中年人将会越来越焦虑。
公司的招聘成本会继续上升,优秀的人才将会越来越难挖。人才越来越看重公司的氛围,越来越看重工作的体验感,考虑的因素不再只是工资的多寡。
和数据打交道的工作依旧很不错。
- Web3 / Crypto
2022 是币圈历史上最动荡的一年,没有之一,经历了数次大暴雷,以及一整年的资本逃离。区块链技术依旧没有孕育出金融服务之外真正的应用,但金融服务类应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未来几年,币圈乱象将会持续被整顿,相关法律法规会继续完善。NFT、GameFi 等叙事的吸资效果将会进一步降低。
- 内容产业
好的内容依旧稀缺,内容依旧为王。未来一年,内容创作者可以安心创作好内容,不用担心市场饱和的问题。
短视频依旧是内容行业中最有潜力、竞争也最为激烈的领域。
- 编程语言
持续看好 C / C++ / Rust 这几个高性能编程语言,尤其是 C++,鉴于其强大的兼容性、表现力和性能,其将继续为最前沿的科技提供动力。
- 数据库 / 分布式系统
由 Snowflake 所带来的数据库资本热将会进一步冷却,数据库创业潮将逐渐平息。Oracle 依旧最专业,PostgreSQL 依旧优雅并会更加受欢迎,MySQL 加速上云,SQLite 在其领域的垄断地位不可撼动。
由于成本降低和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分布式系统的优势会越发明显,业界对分布式系统的需求量会增多。
- 政体 / 移民
2022 年打醒了很多岁静党,专治体制丧失了一大波民心,更多人转而看好“低效率”的民主宪政制度。
移民产业将会持续火热。
- 新冠
全世界的人们将会继续与新冠战斗,但战斗烈度减弱。国内民众的生活将会重新回归 19 年之前。闹剧即将落幕,新剧缓缓开幕。
2023.1.3
Post是推特的一个替代品,目前还在beta阶段。
在产品主页,可以看到创始人对改进社交媒体的美好愿望。他们也知道,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并且很可能失败,但总归是有人开始动手做一些事了,倒是值得期待。
该产品还没有公测,不过可以先填写邮箱加入排队。产品主页
2022.12.18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象棋里的哪种棋子,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卒子。
我很喜欢“小卒”这个意象,它象征着每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在象棋里,卒子它没什么特殊的能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小地往前走一步,但是它就这样埋头走,走着走着,就成了左右棋局的那个棋子。
这也和我最崇尚的奋斗观不谋而合,那就是认准一个方向埋头苦干,大力出奇迹。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埋头努力向着理想迈进,哪怕此刻只是小卒,那也是最好的自己。
2022.12.15
以前遇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有捡垃圾的心态:“点一下关注吧,反正就是动动手指,万一以后用得上呢?”,或者是“加一个好友吧,万一以后有事能寻求帮助呢?”……
后来当自己的世界被越来越多东西充满的时候,才明白,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且珍贵的,所以不应该浪费一刻在不值得的地方。于是我就针对线上生活,做了一些断舍离,大概如下:
1⃣️ YouTube:退订各种不值得浪费时间看的频道。
2⃣️ Twitter:大批量取关那些毫无营养的推特号,添加一些关键词屏蔽。以我观察,关注数最好是保持在150以下。
3⃣️ GitHub:unstar 一些对我来说已再无收藏价值的 repo,unfollow 一些不想再关注的账号。
4⃣️ 微信:批量删除再无联系意义的好友,我做得比较狠,大概删掉了75%的好友。退掉各种无意义的微信群和公众号。
5⃣️ Telegram:退掉对我没有太多意义的频道和群聊,尤其是一些几千人的大混战讨论群。
6⃣️ RSS:删掉某些我很长时间都不看的订阅。
7⃣️ 草稿箱:平时写了很多半成品的文字,该删的删,该归纳的归纳。
8⃣️ 邮箱:删掉某些用邮箱注册的服务,屏蔽掉一些广告邮件地址。
9⃣️ App:删掉一些几个月都不打开的App,删掉一些注意力吞噬App。
等等,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样删删删的过程持续了好几天,一波操作下来,效果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最后明显感觉到世界变安静了,我也更专注了。
断舍离的过程很有意思,它实际上就是在反复审问自己:“某某真的是我需要的吗?”不停地问这样的问题,促使自己去找到当下最应该专注的地方。
不过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1⃣️ “某某万一以后我还用得上呢?”
不会的,某个东西一旦一段时间用不上,可能之后就永远用不上了,果断舍弃掉吧。
2⃣️ “没法立马收到最新消息怎么办?”
不必焦虑于新消息的获取,因为真正重要的消息会自己找上门来的,并且没有什么消息是真的非要立马知晓不可。如果你真的要自己去筛有效信息,那将会付出极高的注意力成本,不值得。
这条可以看看咱们群友的 评论。
我觉得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来一次这样的断舍离,主动积极地去抵抗各种互联网产品带来的信息过载。
之前看《穷查理宝典》里面有一段说到巴菲特曾经这样形容价值投资,他说“提高投资水平很容易,你只需要拿一张标记卡,上面有12个空白位置,你每投资一次就在一个空白上划个勾,12次就是你一生中可以投资的总次数,这样,你就会全力对待每一次投资。”
同样的道理放在我们投资时间和注意力上也是适用的,我们要非常慎重地分配一天醒着的十几个小时时间。
2022.12.9
谷歌、苹果和微软这三个巨型科技公司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特别重视开发者,这是很显然的,我们从各方面都可以印证这一点。不说别的,就编译器、IDE、开发框架、发布平台等各类开发者工具都是被他们视为重中之重的业务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个平台上的开发者越多,那么这个平台就会越繁荣,其对应的生态就会越焕发生机,其背后的公司就能越值钱。
Chrome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占领浏览器市场的第一步就是先占领开发者们,让开发者率先爱上它,之后才有那么多优质的插件被开发出来,Chrome才有了那么可怕的市场占有率。
所以,开发者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开发者者得天下。
这样的逻辑放到现实社会也是一样的,想一下,什么样的人是社会的“开发者”?以我愚见,这首当其要的就是企业家。但不要误会了,我所说的企业家,并不只是指那些少数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更多的是指千千万万挤在小办公室里(或小商铺里、或小工作间里)、怀揣着理想、承担着风险的小企业家们。只有让这些企业家群体得到鼓励和保护,让企业家精神得到发扬,我们的社会才能繁荣富庶起来。
2022.12.7
最近在追 Crafting interpreters(我把它翻译为《手撸解释器》)这本书,目前已经投入了上百个小时的时间,快追完了。
虽然我之前 说过 ,新手在学习编程时只要选一门编译型和一门解释型语言学就完事儿了,但这并不是说编程语言不重要,相反,它相当相当重要,它是人脑和计算机的桥梁。对于已经熟练使用几门编程语言,并且希望进一步提高编程造诣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去学习一下编程语言设计,因为编程语言本身就是最贴近计算机本质的东西,如果能够理解编程语言的原理,那么就能更加本质地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
Crafting interpreters 是个不错的起点,虽然这本书偏向的是理解 Compiler、Interpreter 和 VM 的工程实践,但也比直接去看虎书龙书此类理论书有趣得多、让人容易上手得多。作者很慷慨地提供了免费的 英文原版 ,我就是看的这个。书的内容相当丰富,看完预计要花一两百个小时吧,但我保证这时间绝对花得值。
2022.12.5
我记得罗翔曾经说过:“一个农夫到城市来,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蠢,他只是没有接触过。所以真心希望各位同学,遇到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能够本着一颗求同存异的心,不要带有知识的优越感。”
能做到不带有知识的优越感是非常难的,这是逆着潮流而上,对自我修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令人倾佩的。我觉得罗翔老师有大智慧,可为人生偶像。
2022.12.5
今年的App Store Award的年度最佳Mac App奖被一个叫做MacFamilyTree 10的家族系谱管理软件拿下。
我是完全没有用过这种家族系谱管理软件的(甚至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我看到他们功能介绍和宣传图后,就立马知道这是一款用心打磨的产品。
出于好奇,我就去稍微多了解了一下。这个软件的开发商是一家德国的公司,整个公司只有20个人,他们从1998年就一直为Apple平台开发独占应用。图片里可以看到,MacFamilyTree这个软件已经持续迭代了24年,到如今的第10代。
另外,他们不仅开发出了MacFamilyTree,而且还有许多同级别的匠心之作,比如说一款叫做Logoist 4的矢量图编辑软件、一款叫做FiveActs的编剧软件、一款叫做iFinance 5的个人财务管理软件,看起来都是很amazing的产品。
我觉得很有意思,不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公司开发了这样一些产品,而且还因为我从中看到一些浪漫的个人主义与那种专注且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就和吉卜力给我的感觉一样,都是小作坊的一群人用手一点点磨出精品。
https://www.syniumsoftware.com
2022.11.29
如何度过经济危机?我也不知道。只能说永远不要放弃信念,耐心潜伏,耐心沉淀,等待下一次机会。
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经济危机不一定全是坏事。正所谓“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就知道谁在裸泳”,经济危机就是一把筛子,会把那些表现平庸只靠泡沫撑着的选手给清退出局,这对于新选手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下一轮经济周期来临时,竞争局面会友好一些。
不管大环境如何的好与坏,我们都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且有价值的事情,结果如何不可知,静待花开即可。“尽人事,听天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2.11.21
最近看图形学的东西看得比较多,某一刻突然想起来好几年前关注的一个博客主,他的文章非常非常少,但是每一篇的工作量都完全不输一篇论文,每次都诚意爆满。
最让人赞叹的是他在文章里穿插的精美的可交互3D图形。很多人都很好奇他是如何实现的,他说自己没有用任何的框架,就是纯手写的JavaScript。之前一直不理解,手写JS就能实现那么炫酷的效果??直到最近看了一些图形学的东西之后,才恍然大悟,其实就是把符合OpenGL接口的代码放到浏览器里而已,毕竟主流浏览器都很好地实现了OpenGL接口(叫做WebGL)。
正好,他的文章里的JS也没有做混淆处理,可以拿来学习一下。
https://ciechanow.ski/archives/
2022.11.20
广度与深度
广度和深度本身就是两个矛盾的点。在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追求广度就必定会牺牲深度,要追求深度也必定会牺牲广度。放到我们发展自生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要往某个领域深度发展,那么就会可能陷入知识体系单一的境地,反之如果想尽可能熟悉更多的领域,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啥都懂一些却啥都不精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得不思考上述这样的问题。就自我发展而言,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如何破?
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思索良久。之前不知道在哪儿看到的一个说法,叫做“T型人才”,这个思路我是比较赞同的。“T型”的意思是有一个深入的领域和多个熟悉的领域,非常形象。如果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要花费100%的时间,那么成为半个专家可能只需要花费20%的时间,因为二八定律在这方面也是适用的,我们可以只用20%时间去掌握某个领域80%的知识(并且只挑那种最主要最重要的知识去掌握)。 这样的客观规律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能把自己打造为“T型人才”的可能性。
成为“T型人才”的好处就像我上面说的,既可以避免知识体系的单一又可以避免无一精通的窘境。而且,复合型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是非常紧俏的,知识这种东西和别的东西不一样,它是1+1远远大于2的,纵观历史,无数前沿创新和好创意都是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复合,现在也是如此。
2022.11.15
说说我对简洁的理解:真正的简洁并不是简单地忽略复杂性,而是在深刻理解每一个部位的作用之后,丢掉那些没有必要的东西,在保证功能完整的前提下,达到最简单的程度。
或许,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很简洁,只需要丢掉没必要的东西(既指实物也指虚物)就行了。🤔
2022.11.13
作为一个被游戏伴随着成长的人,我少说也有上万小时的游戏时间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系统性地了解游戏背后的设计,想想也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
正好这段时间,我向一个游戏策划朋友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顺便让他推荐几本书来看看,就当了解一下,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拓宽一个维度。
我决定先从最下面的《游戏设计艺术》看起,听说这本书是游戏设计师的必看之书。如果到时候读得差不多了,来给大家聊聊我的学习体会。
2022.11.12
最近很迷 App Logo 设计,尤其是关注了一个来自 GitHub 的产品设计师 Gavin。他非常热爱做 App Logo,这些漂亮的图片就是从他的推特上扒的。
以前还很好奇那些精美的 App Logo 是如何做出来的,用了哪些软件,要如何才能入门?正好,这几天了解了一下。
工具方面其实并不复杂,用 Sketch 或 Figma 这样的原型设计软件就足够做出非常漂亮的 Logo,如果 Logo 里有 3D 元素那就用 Blender 简单建模一下,甚至都不需要上 Adobe Photoshop 和 Adobe Illustrator。
入门和练习方面,据 Gavin 的说法,最佳方式就是亲手去复刻目前现有的 Logo(说来也对,艺术的第一步都是模仿、临摹,提高编程技艺的方法也是造轮子),这也是他现在非常爱做的事情,可以看到上图中他复刻了很多 Logo。复刻经典 Logo 会迫使你真正去研究细节(每一个形状、每一处高光等),去思考好的 Logo 到底好在哪里,让你在实践中塑造出独属自己的技术和审美。
2022.11.12
加班这件事情网上已经有很多讨论了,在此,我不想做过多评论,因为市场是复杂的,情况是多变的,褒贬与夺交予读者自己。
据我调查,我身边的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加班的,但也有一类是坚决拒绝的,这份内容专门写给后者这样的朋友。
求职时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加班?在这里提供一些思路:
- 网上直接查,看看在职或离职员工都是怎么评价的。
- 同城的话可以去公司门口蹲点看看,看看出入人数以及办公室灯是否亮着。
- 私信问内部员工,不要问得太直接要旁敲侧击,不然无法获得客观信息。
- 软件公司有开源项目的话,可以用git log 分析小工具分析提交记录。
- 随机几次在下班后给公司打电话,看看有没有人接。
面试时:
- 约一个休息日面试,看看对方是否会应约,应约的话说明会加班。
- 面试时问你对加班的看法,那八成会加班了。
- 问是否有加班费计算规则,说不清楚的(包括说调休的)那就是会无偿加班。
- 面试时明确说明自己不会加班,可以高效筛选掉不符合的公司。
另外:
- 错误:听信老板或HR说的话。正确:相信契约而不相信口头承诺。
2022.11.11
经营一个推特需要7500名员工吗?我不知道。但是有几个类似的例子可以感受一下:
2012年,当Instagram被Facebook收购时有3千万用户和13名员工。
2014年,当WhatsApp被Facebook收购时有5亿的月活用户和50名员工。
2022年,Telegram有7亿的月活用户和500-1000名员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得不说,至少在软件领域,小团队也可以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
2022.11.10
信息流与知识库
我发现,其实Telegram上很多频道沉淀了大量优质内容,但是关注者每次都要一点点往上翻才能找到历史内容,这种线性遍历的方式实在是太费时了,这给关注者发现频道过往优质内容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也大大缩短了内容的保质期。
目前Telegram频道的逻辑就是一个推特类的信息流,这样的形式适合即时性很强的内容比如说新闻,但是却不适合知识类的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频道的逻辑从信息流变成知识库,或者在信息流的基础上再加上知识库的逻辑。
如何实现呢?tag标记是一种方式,但是还不够,也没法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所以我想,Telegram应该尽快推出频道消息整理功能,允许用户把历史消息都分类归纳成册,提升关注者的翻阅体验,这样也能激发频道主们创作出更好的内容。
BTW,最近Telegram推出的群内消息按话题分类的功能就挺好的,之前那种几千几万人在一个群里发言的情况属实太混乱了。
2022.11.8
最近和一个VR游戏策划朋友聊了很多,然后也玩了一些他推荐的游戏,有一些做的是真的不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VR的广阔前景,感觉现在VR眼镜就像是前十几年的智能手机一样,红海一片。VR的表现力实在是太强了,远超现如今所有别的显示设备。虽然VR眼镜现在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电池太重、续航时间太短、算力不足、长期穿戴眼睛干涩、眩晕感、手势识别精准度不足等,但我相信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并不阻碍它成为下一代的交互设备,大势不可挡。
现在各种资本也在往VR领域涌入,如果你是产品人或者是开发者,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VR,或许现在是入场的好时机。(感觉这方面的工作机会变多了,岗位的薪资待遇相比于前几年也大大提升了。)
- 评论区朋友:“建议大家听一下乱翻书播客里10月12日那期专门聊各大厂AR/VR现状和展望的。AR/VR入坑请谨慎,硬件离成熟还非常遥远,可能连手机的大哥大时期都没到,更何况有晕动症这种生理限制。”
2022.11.6
上图摘录自《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曾经为了自己可以克服一切自然倾向、恶习与交友不慎,给自己设定了13条“行为准则”,作为一项勇敢而艰苦的修行计划。
并且他还写道,“我认为,最好不要同时试行一切,以免分散了注意力,而应每次只抓住一条去实行。当我已掌握这一条,然后再进而实行另一条,这样下去,等到我把13条完全做到,而以前几条的获得可以使另外的更容易获得。”
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严于律己,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还懂得专注与循序渐进的道理。
嗯,颇有启发性的一段文字。
2022.10.21
我自己总结的,初步判断一个程序员水平的方法,看这三点:英语水平怎么样?平时看什么网站?技术书籍读得怎么样?
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点英语水平。整个计算机技术圈里最优质的东西都是被英语垄断的,英语不行的话那怎么可能把技术玩得好?同样,如果英语好,那很容易就能从中受益。
第二点平时看的网站(技术方面的)。平时看什么网站决定了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沉浸在什么样的圈子里。严重地说甚至影响品味。
第三点技术书籍。系统性学习的必经之路就是阅读技术书籍,尤其是那些传颂的经典。不但要看读了哪些技术书籍,还要看读得有多深入,理解了多少内容。
同理,如果要提高自己作为程序员的水平,从这三方面入手,立竿见影。
202210.20
前几天我发文表示,创业或者做独立开发者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去做改进,一方面是可以做视觉上的改进,另外一方面是针对痛点和痒点做功能上改进。
最近我又想到一个绝佳的例子(也是我好几年前就在关注的一个产品)。它来自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团队叫做37signals,他们没有什么新奇的点子,而是选择进入了一个古老到掉牙的赛道—电子邮件客户端。这个东西想想好像并没有什么新地可供探索,但他们却能从中开辟出独属他们的业务。他们做了一个叫 HEY email 的电子邮箱服务,主要就是一个电子邮件客户端。这个产品就是做到了我上面所说的两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是很用心地设计了客户端的外观界面,让整个产品漂亮得好像在bulingbuling闪闪发光,另一方面是做了一些功能上的改进,比如说他们推出了一个叫做“Yes or No”的功能来定点解决电子邮箱里最让人头疼的垃圾邮箱问题,再比如他们针对人们日常使用邮件的流程来改进了邮件标记和收纳的功能……这样一套改进下来,就改出了他们的HEY email。
他们非常善于做市场和营销。很早就在博客发表自己的工作观点,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这批粉丝里很多又成了他们的用户。同时,HEY email这个产品的市场策略制定得很聪明,一开始就想明白了要把这款产品做成订阅制,把市场瞄准了那群电子邮箱的深度用户,去解决他们的的心头之恨,让他们心甘情愿买单,发展出一批忠实用户。而且,订阅制模式也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2022.10.20
我一直秉持的一个理念: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要向行业里最厉害的那批人学习,用英语表达就是Learn from the best。找到行业里最厉害的人,去看他们的文章和书,去听他们的演讲,去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去模仿他们做事的方式,甚至给他们发邮件,想办法和他们沟通,大胆向他们请教。这样做,可以少走无数本没必要走的弯路。
2022.10.12
创业或者说当独立开发者的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去做改进(而不是造新)。
很多伟大的产品都是在改进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诞生的,比如说在谷歌搜索引擎推出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十几款搜索引擎了,而谷歌通过反链的思路对页面进行排序(这是一种改进),从而获得极大的产品优势,最终抢占市场。这样的例子你可以找出无数个。
改进的好处是你不需要费功夫去证明市场上有没有某个需求的存在。金矿就在那里躺着,就看你能不能挖走一块。
那么再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实践这种改进的思路。
第一类改进的思路就是去做视觉上的改进。许多产品它的功能逻辑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如果在现有功能不变的情况下,你能把一个产品的外观做得很漂亮,那么我愿意为它买单,道理很简单,我喜欢漂亮的东西,每个人都喜欢漂亮的东西。这样的改进需要你有比较强的审美素养,比如最基本的能够理解不同字号字重对排版的影响……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资料就是苹果官方一直在维护的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如果你做的产品是这种软件类型的,它有一个用户界面,那么这将会是非常非常有用的一份学习资料。
第二类改进的思路就是去看看某一类产品有没有功能上的痛点和痒点,有的话可以再进一步看看有没有方法(技术)可以解决这些痛点和痒点,让它用起来更舒服或者让它更适合于某些用户群体。最典型例子的就是百家争鸣的ToDo应用。另外一个例子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Figma,它相对于老牌原型设计软件Sketch做的改进就是允许多人在线编辑及其便携性。
我认为不管是创业还是做独立开发,正确的思路(大体上来说但不绝对)是从市场推导出战略(打法),再从战略推导出产品,再从产品推导出技术,而不是我们某些朋友所想的从技术推导出产品,再从产品推导出战略,再从战略推导出市场。逻辑一定不能弄反了,不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辛辛苦苦把一个你自认为很牛逼的东西搞出来了,但是可悲地发现没有任何人为愿意为它付费,那结果就相当惨烈了。
2022.10.12
我有时候在思考Twitter和Telegram的区别,怎么说呢,打个比喻吧,Twitter像是一个大广场,用户们在广场上大声讨论,大家相互围观,在广场上形成了一坨一坨的人群,而Telegram更像是大学的教学楼,每个频道主就是一个老师,ta的频道就是ta开的一门课程,你要上这门课程首先要费点功夫找到这门课选上,然后一群对这门课感兴趣的人在一个房间里听老师上课。这样比喻下来或许清晰一些。
Twitter和Telegram不同的形态进一步形成各自不同的社区风格。在Twitter这种大广场上,任何人都可以围观任何人,这让人与人之间过度连接在一起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抵制异类的声音转而去追求某种“正确”,某一类言论就很快成为社区唯一的言论,这种情况让发声者有相当大的“正确”压力。不过好处是广场上人多,受欢迎的推文很容易被传播开来,只要发表符合社区的“正确”言论,就很容易吸引关注者。和Twitter相反地,在Telegram这种学院形态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多,你一个“房间”,我一个“房间”,大家都在教授着各自的课,互不打扰。你想一想,作为老师,在自己开的课堂上,面对少数的听众,你当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太大的“正确”压力,表现在社区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更强。虽然Telegram上每个频道的关注者都相当少,但是观众和发声者的信息交互都发生在一个相对的私密的空间内,连接相对更紧密一些。
所以像我这样崇尚思想自由的人来说,更爱玩Telegram,不是偶然。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小的观察和思考,其实这样的对比有点小无聊,姑且当个乐呵看吧。
2022.10.10
我希望自己能尽量避免发表“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因为xxx”这一类粗糙的言论,因为此类说法暗含了一个不正确的前提,那就是认为复杂多维的人可以通过单维的变量来排个你一我二你前我后。
人就是喜欢从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取幸福感,故此类言论每次都能让一部分人获得心理愉悦——“看吧,我比你好喔”,有人消费这样的言论就有人卖力制造这样的言论。
但只要你往前多思考一步,就会发现,一个人说这样的话并不能展现何种智慧,有的只是粗鲁和有意或无意中透露出的傲慢。我以前肯定也生产和消费过这样的言论,想到此就略感羞愧,希望自己以后能多注意注意这方面,推倒心中那把单一的尺。
2022.10.10
很多年前用到的第一款“智能掌机”就是这个iPod,即使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觉得无比惊艳。很怀念当年那种感觉。
2022.9.21
今天从《富兰克林自传》里学到一些关于交谈的智慧:交谈时要采取谦虚的、探究的、怀疑的方式,而不是抬高自己意见、固执独断的方式。因为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谈话的目的是交流见闻、互相愉悦,莫为不恰当的交谈方式而偏离了交谈本来的目的。
2022.9.14
很多朋友在问要学什么编程语言,其实不必太纠结,因为写代码的功夫都是体现在编程语言之外的,功夫到位了,编程语言就根本不是事儿。
结合自己的兴趣,找一门主流的编译型语言和一门主流的解释型语言,学就完事儿了。
2022.9.11
我之前在频道里推荐过一些可以自学的网课,其中包括一门操作系统网课MIT 6.828。该课程教学操作系统为Unix改编的xv6,xv6虽然只有几千行代码,但是已经涵盖了操作系统最核心的运作原理,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接下来可以学习一下Linux的内核。在此,我推荐一本20年前出版的书——Understanding the Linux Kernel(第一版出版于2000年,最新的第三版出版于2005年)。如果6.828课程认真完成的话,这本书是不难读进去的。
这本书(第三版)以linux-2.6.11为对象,进行了深入到源码的讲解。别看这个内核的版本老,Linux的许多核心设计都已经确定下来了,系统调用也实现了200多个(目前的6.x版本内核实现了500多个),同时早期版本的代码清晰,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比较适合拿来阅读学习。
对于想把写代码作为终身爱好/事业的朋友来说,我特别推荐你投资一些时间到操作系统内核的学习上,毕竟一次理解终身受益(越早学习越好),它能让你写代码写得非常自信,让你不再惧怕任何新生的技术……另外,网络协议也是如此,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聊一聊,但限于篇幅有限,未来再发一些技术评论和推荐。
20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