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type
category
date
pre-til-slug
slug
summary
tags
status
Created time
Sep 1, 2023 11:26 AM
Last edited time
Dec 23, 2024 08:46 AM
icon
password
URL
打算开始尝试以周刊的形式写作,敦促自己每周写点什么。至于为什么叫「第三周刊」,我想我们不必总是在是/否(Yes or No、To be or Not to be)之间做选择,我可以都不选,或者可以选择第三个,这是作为保留项的第三选择,所以它叫「第三周刊」。
这里是「第三周刊」的第一篇内容,谈谈这个月(哦不上个月)看完的书,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先谈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1](后面简称桑德尔),我最先知道他就是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 Justice》,这是哈佛大学最早免费公开的视频课程之一,也以哈佛大学历史上修读最多的课程闻名,但没看课程,先看了由这门课程整理的文字讲稿,也就是这本书——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2]。
本书类似讲课的方式,哲学化的概念由很生活的问题引入,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理解起来非常轻松(不是那种会把人吓到的长难句,一句话要读三遍的那种),有时候读着会让人误以为自己理解了康德和罗尔斯的核心哲学思想(bushi)。
桑德尔以对自由主义的批判闻名,对共同善的倡导也让他被冠上了“社群主义”的名号,虽然他本人很拒绝(但没用)。近年来,他也以对优绩主义(meritocracy)的批评广为人知,主要著作包括《精英的傲慢》[3],有一个他与项飙的访谈 《项飙对谈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如何摆脱“优绩主义”?》[4],感兴趣可以看看。
对公正的追求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这种行为也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生活,对社会的思考离不开对公正的追问,桑德尔在这本书中深入浅出讲述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们”对公正的看法,以及他对公正的思考。
本书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如何思考公正?桑德尔阐述了三种看待公正的方式,分别是: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我将根据他提供的思路阐述。
🎈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代表人物就是杰里米·边沁[5](Jeremy Bentham,1748~1832),他的核心观点就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提出了一个两个假想计划:
一个是环形监狱:在该监狱的中间有一个监视塔,这使得看管者可以监视囚犯,而囚犯却看不见他。边沁建议,可以将这个环形监狱交给一个私人的承包商(理想人选就是他自己)来运营,该承包商将管理监狱,以换取罪犯劳动所得的利润,这些囚犯将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
环形监狱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如上图所示,边沁认为这能够更高效地管理囚犯,并通过囚犯给个人换取利润,这增加了社会幸福。不过此设想被更多用在米歇尔·福柯[6]论证权力与规训中。
一个是乞丐管理营:通过为穷人建立一个自主筹款的救济院而改进“乞丐管理”。
在街上遇到乞丐会以两种方式降低行人的幸福感。对于心肠软弱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了一种同情之苦;而对于心肠较硬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一种厌恶之苦。因此,边沁建议要将乞丐从街上赶走,并将他们局限于救济院之内。
很多人会反驳,那么乞丐的“功利”不是减少了?在边沁看来,乞丐减少的福利,远没有公众减少的痛苦多,所以,这样做是合理的。
现在看起来极度功利的设想,但这种想法依然被很多人认可,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度“工具理性[7]”的设计,问题在于怎么衡量乞丐的痛苦和公众的幸福呢?企图将人类的价值用一种“功利”来计算,不仅仅是不近人情的,也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
🎈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们的观点),或者是人们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选择(如平等主义者的观点)。
自由主义作为上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得到了很多思想家、哲学家的拥护,其内部也分成了不同倾向。
古典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8](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论自由》[9],其核心思想是:倘若不伤害到他人的话,人们应该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政府不能为了保护人们不受到伤害,而干涉个体的自由,或将大多数人关于怎样最好地生活的观念强加于每个人。
这种主张个人自由的论述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他宣称了人本自由,而且我们应当、正当自由,这种思想不仅仅影响了社会的思潮,也影响了一大批政治人物,比如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他们支持市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的政策,同时也导致了当时的各种福利制度倒退,一大批人因此归于穷困(关于这个现象的纪实可以参考《贫穷的质感》[10])。
但这种理论依然有一个问题,也正是现在社会愈发明显的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起点就不同,我们如何谈论公正呢?
在这个问题下,就算是自由主义者在谈论公正时,也为它预设了条件。《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1]的作者罗伯特·诺齐克[12](Robert Nozick)反对模式化的公正理论,而支持那些尊重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选择的公正理论。他认为分配公正取决于两个条件:
- 初始拥有的正当性
- 你用来赚钱的资产是否一开始就是合法地属于你(如果你通过倒卖被盗的物品而赚钱的话,那么你就无权拥有这一收益)。
- 财产转移的正当性
- 你是否通过在市场中自由交换,或接受他人对你的自愿馈赠而赚钱。
于是约翰·罗尔斯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此观点。
平等自由主义
约翰·罗尔斯[13](1921~2002)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在《正义论》[14]A Theory of Justice)一书当中,他主张,思考公正的方式就是要询问,在一种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我们会认可什么样的原则。
这个平等的原初状态,就是他所说的“无知之幕”,在幕帘背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有可能是富甲一方、也有可能流落街头,有可能作为社会主流群体、也可能作为少数群体,等等,所以我们预想的、希望的社会运作方式,不会是倾向特权和强势群体的,因为我有可能在此对立面,所以从这种假想的契约中,会产生两种公正原则:
- 第一个原则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
- 第二个原则关心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尽管它并不要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它却只允许那些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持有这种思想的人们或者可以称之为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们。
罗尔斯认为收入和机会的分配,不应当依赖于那些从道德上来说具有任意性的因素。他进一步提出了“差异原则”: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利益时,它们才是可允许的。
其原因在于他认为公正不应当源于道德任意性。
- 根据出生的偶然分配收入、财富、机会是不公正的。
- 市场在部分程度上纠正了这些任意性,允许人们参与自由市场重新分配。
- 公平的精英统治制度(meritocracy)试图通过超越单纯的形式上的机会平等,而做到这一点。
🎈 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认为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其核心代表人物就是亚里士多德[15],我想也不需要我过多介绍了。
从一个问题开始,假设有一根很优质的长笛,你认为应该给予谁是公正的呢?
功利主义者们认为,那就给最想要这把长笛的人,因为这促进了整体的幸福感;自由主义者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基于自己的理性(康德的定义,但没有篇幅说了,大概理解一下吧)给出自己的选择,大家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社群主义者们会认为,谁最擅长吹笛子,那就给谁。这就是三个方向对公正的简化概括。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与良善生活必然相关,他认为:
- 公正是目的论的。对于权利的界定要求我们弄明白所讨论的社会行为的目的(telos,意图、目标或本性)。
- 公正是荣誉性的。为了推理一种行为的目的—或讨论之,就至少要部分地推理或讨论它应当尊敬或奖励什么样的德性。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套中立于各种目的的权利框架,而是要塑造好公民,培育好品质。政治的目的完全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先来说明一下「共同体」吧。
中国人总会说“忠孝难两全”,这种道德困境的原因就来源于我们同时身负对「共同体」(国家/社区/集体)的责任和我们个人的道德责任(对父母/孩子/朋友感情的回馈和自然义务),这两种责任有了冲突和对立,我们才会感觉到矛盾与痛苦。
如果按照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我们无需对任何共同体负有责任,那么这种困境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存在着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责任负责就好了。
这种说法很有吸引力,那让我们重新设想一种场景,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撤侨”或者对本国公民的“倾斜”政策,我们会期待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我们认为国家有责任保护我们,这种对国家的期待其实就是一种对「共同体」的认同。
还是会有人反驳,因为我给国家交税啊,所以国家有责任保护我们,那么,如果出国走在街上,我们更可能对本国人产生认同感,对于本国人的一些糟糕行径,我们也会有一种“羞耻”的情绪,这种认同感,是基于我们类似的经历、相同的文化塑造出来,基于此塑造的认同感,就是「共同体」存在的证明。
人生活在社群中,生活在塑造自己认同感的「共同体」中,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不仅塑造我们,我们也对此负有责任,我们需要参与其中,塑造「共同善」,这就是「公正」。
🎈 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的不平等,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打击,随着全世界贫富差距都在进一步扩大,桑德尔基于社群主义倡导「共同善」更值得被所有人关注。
P.S: 但是绝对贫困状况在变好,很多国家的公共福利支出都在增加。
1880—2016年发达国家公共社会支出占GDP比例
简单从五个方面概括一下经济不平等可能带来的问题:
- 加深人群之间物理的距离,比如富人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只去专供的场所等等。
- 破坏民主,贫富差距过大带来人群的情感上的分离,物理上的区隔也进一步加深这种分裂,强大的社会鸿沟带来极端情绪的增长,特朗普就是一例,这不利于公民团结;
- 财政上随着富人不再进入公共领域,他们会不愿意缴纳税款或者不支持公共设施的建设,这会进一步压缩一部分人的生存空间;
- 对多元化的损伤,公共领域的消失减少了各种不一样的人邂逅的可能,这些不一样的想法、对话,可能会启发创新;
- 腐蚀公民美德,例如对人的同情心、对公正的追求、对他人的关怀等等。
🎈 最后
以上内容只是简单梳理了一下此书的内容,由于篇幅限制,连康德的哲学都略去不谈了,这部分作者写得非常精彩,如果各位看书,一定要看第五章,以及罗尔斯的论证也只简单梳理了几个关键点,原内容严密得多。
自由主义看起来谈得比较多,但其实连哈耶克都没提,自由主义作为至今仍有强大影响力的系统思想,其论证非常严密,无怪乎有很多拥护者们。
看完书,会对社群主义有着很初步的了解,我想从功利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社群主义,对人的关注是一步步加深的。功利主义者的眼里根本没有人的价值,一切只有利益可谈,自由主义者们开始看到“人生而自由”,进一步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们开始肯定每个人的初始状态不一样,公正也要基于此考量,所以才会有进一步的社群主义者们,他们看到从个人到社群的图景,人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生活在社群中。
社群主义不是君主式的“大局观”,而是关注到个人之后的“我和我的关系”、“我和我的故事”,其实很难不被桑德尔说服,怪不得说是选修最多的课程之一,我想跟他辩论应该也特别有意思,看文字感觉人比较温和。
哈哈哈,这是我的一家之谈,如果你有被吸引,此处我是不是应该要一个点赞?
这是「第三周刊」的第一篇内容,希望它是一篇还不错的文章,祝各位周末愉快。
参考资料
[1] 迈克尔·桑德尔: https://scholar.harvard.edu/sandel/home
[2]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366368/
[3] 《精英的傲慢》: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86814/
[4] 《项飙对谈迈克尔·桑德尔:我们如何摆脱“优绩主义”?》: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281196
[5] 杰里米·边沁: https://baike.baidu.com/item/杰里米·边沁?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6] 米歇尔·福柯: https://baike.baidu.com/item/米歇尔·福柯/576152?fromtitle=福柯&fromid=2044
[7] 工具理性: https://baike.baidu.com/item/工具理性
[8] 约翰·穆勒: https://baike.baidu.com/item/约翰·穆勒/4808412?fromtitle=约翰·斯图亚特·密尔&fromid=8011685
[9] 《论自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94971/
[10] 《贫穷的质感》: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20365/
[11]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74246/
[12] 罗伯特·诺齐克: https://baike.baidu.com/item/罗伯特·诺齐克/5746530?fromModule=lemma-qiyi_sense-lemma
[13] 约翰·罗尔斯: https://baike.baidu.com/item/约翰·罗尔斯
[14] 《正义论》: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0736/
[15] 亚里士多德: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亚里士多德/26769
- 作者:我选第三个
- 链接:www.joeytoday.com/b7d58731b7bf4189923a20fa933079ba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