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type
category
date
pre-til-slug
slug
summary
tags
status
Created time
Sep 11, 2023 10:27 AM
Last edited time
Dec 23, 2024 08:46 AM
icon
password
URL
这里是「第三周刊」第 2 期。差点以为要拖稿,本周二阳了,一直到周四去打吊针才退烧。
摘要:《凶年》是记者大卫·西蒙在美国的“哥谭市”——巴尔的摩凶案组一年的纪实写作。也是美剧《火线》的原著。
在 1988 年,巴尔的摩有 234 个人因暴力被杀害,几乎每一天,凶案组都会面对一具以各种姿势倒在路边的人,如果你还不能在尸体旁谈论今天的晚餐,好吧,那你就还不算是一名合格的警探。
很多人会想象凶案组的生活,不用说我也能猜到,一定跟我们看过的电视有关,警探们、法医们从各种蛛丝马迹中还原现场、找到动机、抓捕凶手,一集一个案子,每一起案子都有着反转、证据,最好还有凶手本人痛哭流涕的忏悔,看得非常过瘾。
可是巴尔的摩,美国的哥谭市。这里,平均几乎每一天都有凶杀案,尸体比警察常见,你每路过一个街区,这里或许不久之前或许不久之后,将要发生一起谋杀案。我们期待的所有,大概都不可能在这样混乱的城市发生。
在毒品肆虐的巴尔的摩街头,杀人不需要理由,或许只是因为夏天的一根冰淇淋,对了,在犯罪现场,抓证人可得比抓凶手更快,不然这个案子就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证人。反转?好吧,这种东西最好都去见上帝。无辜的受害者?哦,见鬼去吧。
🎈 拉托尼亚·瓦伦斯
在巴尔的摩凶杀组工作的警察,或许一开始还对死去的人有着同情、怜悯这种情绪,只需要几个月,他们就可以成为在被枪杀的尸体面前嘲讽 ta 死去的姿势不好看的“合格”的巴尔的摩警察了。
在巴尔的摩,大多数凶杀案的受害者都死有余辜,他们不是有家庭暴力史,就是经营着高风险的贩毒事业——死亡是这些人的宿命。然而,有些人则和拉托尼亚·瓦伦斯一样无辜。
一个十一岁被侵犯后开膛破肚弃尸街头的小女孩,这起案子让所有警察都急切地想要抓住凶手,不仅仅是为了破案率,当然破案率是最重要的事情,还因为或许巴尔的摩所有死去的人都不算“无辜”,他们或许死于毒贩之间的火拼,或许死于分赃不均,或许死于夏天产生的暴躁,但瓦伦斯一定是最无辜的。每一个知道此案的警探都想要抓住这个凶手,然后把他送上法庭。
她的上半身被红色的塑料雨衣部分覆盖着,她的下半身穿着黄色的长裤,上面沾满了污泥。雨衣之下是她的衬衫和尼龙夹克,它们都被扯破了,血从那些口子里流淌了出来。她的生命正是从这些口子里流逝的。她的脖子上有一条勒痕——应该是绳索留下的——并在头颅底部交叉了起来。她的右手上是一个蓝色便携包。它一动不动地躺在人行道上,里面装满了图书馆借书、一些纸张、一个廉价的照相机以及一个充斥着亮红色、蓝色和紫色的化妆盒——这是夸张的、女孩的颜色,这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这是个还未懂得向世界施展魅力的年龄。
负责此案的警察佩勒格利尼是整个警局最优秀的警察之一。他研读无数次案卷,从初春查到晚秋,找到嫌疑人“捕鱼人”,一个有侵犯前科的老人,而且在死前见过小女孩,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可以钉死嫌疑的铁证,但佩勒格利尼一年以来都没有放弃,中间无数条生命也未能阻断佩勒格利尼对此案的执着,原因无他,因为这个案子不仅关于一个十一岁小女孩的生命和尊严,也关乎着他的职业荣誉。
他对此案超乎寻常地执着,可是对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起凶杀案的凶案组警探来说,执着是一种毒药。我不是在说警探们不应该执着于某一起案子,只是如果每天都有人死去,你只关心其中一个,那被你忽视的其他人怎么办呢?如果你无暇管理其他的案子,那么你的同伴只能被分配到更多的任务,而这无疑会引来许多抱怨与不满。
这个案子是贯穿整本书线索,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后,哪怕动用了资金请审讯专家来对“捕鱼人”进行审讯,依然,一无所获,现实的结局总是不如人意,有时候破案更多依靠的,是运气。执着并不是运气。
在所有努力都无用之后,佩勒格利尼终于放弃了,他开始做起一件有意义的小事。他利用闲暇把拉托尼亚·瓦伦斯一案的卷宗重新整理了一遍,让它们变得更加清晰且明了。他是在为未来的警探准备这一切。他知道,或许哪一天,瓦伦斯一案的谜底真的会被揭晓,可那时候,他或许已经不在了。
🎈 十二怒汉的假象
本案的陪审团总共有十二个人:十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九个黑人,三个白人。在巴尔的摩,这样的陪审团组成是相当典型的。这十二位陪审团成员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说实在的,能让他们保持清醒就已经不错了——在本市的法庭,陪审团打瞌睡是经常发生的事,而法官也经常被迫让治安官去把某位陪审团成员弄醒。
吉米·卡西迪是一位优秀的警探,他和警长麦克拉尼很早就在一起工作,麦克拉尼觉得,吉米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警探,可是,他在执勤时被一个毒贩朝头上开了两枪。
幸运的是,他没有死,不幸的是,他失去了一双眼睛、嗅觉、味觉,在他死里逃生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将要成为父亲,但却再也没有办法看到孩子的脸。
这个案子揪住了整个警局的心,不仅仅因为卡西迪是他们的同事,更因为他只是在走向询问的过程中直接就被开了枪,在警探们的努力下,警局逐渐掌握嫌疑人——弗雷泽尔,当地有名的毒贩,最后确定他就是犯人,为了能够定罪且不通过辩诉交易,卡西迪也不接受低于十年的判刑,一级谋杀是不能动摇的罪名。警探们提交的证据毫无疑问可以判定此人的罪责,但陪审团仍然僵持了很长时间,原因只是“卡西迪是个白人警察”。
“小姐,”麦克拉尼冲了上去,“我是本案的调查警探。你能否告诉我评议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女孩摇着头说:“他们很多人都无所谓。我的意思是,他们一丁点都不关心,简直是疯了。”“他们无所谓?”“是的。”“他们对什么无所谓?”“所有这一切。他们什么都不想关心。”麦克拉尼震惊了。女孩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他终于渐渐明白之前的八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肤色和冷漠成了关键词。据女孩说,从一开始,两位白人陪审团成员便提出判一级谋杀,可也有两位年轻黑人陪审团成员说要无罪释放弗雷泽尔。他们说,一旦有人——任何人——枪击了白人警察,警察们就会团结一气、千方百计地给此人定罪。他们说,这就是为什么法庭上会出现那么多警察的原因。弗雷泽尔的女朋友之所以会哭,是因为她遭受了警察施加于她的压力。而另两位证人完全不值一信,因为他们那时刚刚从酒吧出来,很可能已经醉了。那个弗雷泽尔的狱友之所以会作证,则是因为想给自己减刑。
但最后这个案件,还是判处了一级谋杀,二十年内不得假释,其原因就是总有些人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完美的正义,也是一种正义。
“那你们最后是怎么达成一致的?”他问。
“我不会再改变我的决定了,而那个坐在后排的女人,她说她也不会改变主意。她也是从一开始就坚持一级谋杀罪的。我们争执不下了好一会。到最后,我想,大家都想回家了吧。
🎈 最后
我本来想写更多,但因为生病脑子有点没法动弹,这本书里的讲述虽然是以警探们和警局为核心,其中也涉及到了美国司法体系的描述,对警察体系的反思。
故事里描述的每一个警探,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脏话、暴力、刻薄,这是凶案组面对死亡的反应机制,无可避免的人际矛盾,以及,为了加班费。
在我们这个毫无优雅可言的时代,职业操守便是一种优雅,它足以令人原谅此人其他方面的小罪小恶。
所以,就到此为止吧。祝各位周末愉快。
- 作者:我选第三个
- 链接:www.joeytoday.com/article/no02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