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的啟發?
先講結論,再講故事,形成一個循環
建立時間
分類
狀態
🌱
專案
URL
https://www.facebook.com/ChihChyiChang/posts/pfbid0Z6vBUGkcPeZidNSSiPwk3NKsP7KbLVKrHa6jYm4TD5hbHdMTJAgAHM3B3DzaJR8ul
備註
Tags
我想了想說:我覺得真的很像在做數位毒品 hahahaha
我們在做 Shorts 的時候會關注這幾件事:情緒價值、高頻率回饋、受眾最大化、續看率,接下來可以一個一個談,還有對應的策略。
首先是情緒價值,比起長影片的「問題意識」,我自己們在做 Shorts 的時候,會更在意主題的「問題意識」有沒有辦法帶動一個「情緒價值」,而且是能在開頭一句話就帶出。
比起長影片的問題鋪陳去取得共鳴,創造分享,我們處理的時事型 Shorts 更像是在透過一個情緒的張力,撐起看完影片的動力,換得觀眾的停留。
像是「蛤?」、「太扯了吧!」、「有夠氣!」、「怎麼這樣⋯」,甚至還會搭配大量的 emoji,讓觀眾能更快速理解情緒。而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注意看,這個胖哥接下來OOO」、「注意看這個男人太扯了。」之類的作法。
Shorts 會優先給出情緒+故事結論,透過這個結論去激起觀眾的停留,讓觀眾看完故事,而非單純的問題意識。
同時,也因為 Shorts 的切換成本超級低,再加上使用的情境又更零碎,所以我們會額外做大的標題壓在 Shorts 上面,讓觀眾能夠快速知道這部影片的主題,不喜歡就趕快滑掉,喜歡就留,這樣才能讓演算法更清楚該投放給誰。當然,這個標題也會帶有情緒價值。
再來是高頻率的回饋。
為了讓大家一直有前進的感覺,Shorts 的字卡、圖像都用更高頻率在切,我們自己可能是 1-2 秒就一個,有些更兇的美食 Shorts,會做到一秒一個,讓人在想要滑的時候,覺得「啊等等,好像又有新畫面,我再看一下⋯」
此外句跟句中間的空白會被剪掉,內容我本身念會比長影片加速大概 1.1 倍,然後影片剪輯時也再額外加速。這點的好處也是為 AI 七七鋪路,畢竟在加速之後,就沒了語調也沒了聲音表情,而且辨識度也會下降,就更好做 AI 語音了~
此外硬字幕的放置位子也滿重要,首先是字幕本身就會帶回饋,高速切換,然後要放到版面下方 1/2-2/3 左右的位子,避免被播放器界面擋掉,讓人阿雜就是會被跳過。
而受眾最大化有兩個層面。
最好的當然是沒有語音,或是強勢文化下的產物,像是用麥克傑克森的舞蹈動作打拳擊、跳舞、動物療癒那種,但我們就談話型,做不到,所以重點我們會放到主題的選擇,這個主題需不需要「先備知識」才能夠看懂?
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做一個題目是「怪醫黑傑克第 8 集第四頁的小秘密,漫畫家居然藏了這個細節!」那觀眾就有高機率會被限縮在「怪醫黑傑克」與「漫畫」還有「深度漫畫迷」的交集中,因為一打開觀眾就是沒法馬上看得懂,搞不懂,就是滑掉。
所以像是強勢文化、生活上的共同經驗⋯等為基礎的主題,就會是在選題上非常在意的事情。那些能夠走到 go global 的 Shorts,大多就是主流社會價值(嗚嗚嗚我就小眾我就哭我愛 sigono OPUS 心相吾山,推薦大家趕快加入 steam 清單)
此外在畫面上,我們也會為了受眾擴大,放棄我的臉的露出(沒臉的表現比有臉好 5-6%)並採用大量的迷因跟 Giphy,畢竟人看到熟悉的東西,就是會多看幾眼,多留一下⋯
最後則是簡單聊聊續看,像是剛剛的加速、剪空白外,有個常用的招式就是無縫接軌。
前面提到我們在 Shorts 裡會先講結論,再講故事,這個就會剛剛好變成一個 loop,只要搭配好的斷句、好的畫面銜接(把前半段的畫面放在結尾,後半段畫面放在開頭,然後禎數設定好,就會完美無縫)、就會達成一個「結論-故事-系統自動 loop 回開頭結論」的循環,在觀看體驗上完全無違和,然後還可以 hacking 演算法。
由於 Shorts 有高達 90% 以上都是演算法推薦,所以怎麼 hacking 演算法,應用 meta data 去導流跟推播就變成很有意思跟很好玩的事情,每週都會有些新的想法想測。
那回到數位毒品,基本上大家大概從上面應該就能夠想像,情緒+高頻率回饋,就是一直在 hacking 受眾的觀看行為⋯當然文字也沒法講太多,還有一大堆小小的細節。
有時也會覺得跟之前學設計學到那種「無感就是設計的極致」還是啥的觀念很像,我們那些看起來超平凡的介面、斷句、語速其實都是花了很多時間,為了某些目的而被硬設計出來的。
怎麼說呢,就是覺得攻略這些很好玩,放對目標也是很好的策略,有點像是毒品跟藥就是劑量跟應用⋯等地方的差異。像是我們拿來攻克陌生受眾就非常成功,到現在都很有效。
但攻略的過程,也會偶爾覺得滿惆悵的吧。(好突然的結尾,因為我要去上廁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