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type
category
date
pre-til-slug
slug
summary
tags
status
Created time
May 30, 2023 12:38 PM
Last edited time
Dec 17, 2024 02:02 PM
icon
password
URL
何以非虚构如此重要真实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触动我的故事,都是有名字的📕《五兄弟》难民的绝望是一桩十亿美元的生意📙《四楼的囚徒》没有人觉得自己会变老📓《失踪者》PM390047:让编号变成名字的旅途📗《干旱与挚爱之地》在对立的间隙里,重建“共同体的想象”结语
据说冷战已经结束很久了。故事依然在朝最坏的那种情况发展。 一个是假的,另一个还是假的。
何以非虚构如此重要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虚构类的作品,比如小说,是建造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展开自己的想象,想象另一种的可能。非虚构作品是将我们拉到现实世界,用文字告诉你,这才是你生活的现实,那些残忍的、痛苦的、绝望的,是你的现实,那些温暖的、美好的、积极的,也是你的现实。
不愿意看一看更真实的世界,那个想象的乌托邦如此美好,让所有批判与想象都可以漂浮在空中,只要它不与我的生活接轨,我们就可以尽情享受这种虚幻的世界,它们折射现实却不是现实,只要不直面真实,就避免了很多残忍。
非虚构作品,比如调查报道,记录正在发生的真事件,比如社科纪实,记录真事件发生的原因与逻辑。直面这些很难,因为它让我们的想象无从开始,它们有着细腻的纹理,有着真实的苦痛,面对它们,只有尊重真实这一条路可以走,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逃向另一条更舒服的道路。
因为创造真实永远不等于真实本身,而创作者们“对表现的东西较之真东西有一种固有的偏爱:真东西的缺点在于缺少表现”。——序言《真东西》
创造真实不等于真实本身,真实是生活的一部分,对真实的记录是如此珍贵,以至于我不愿意让这本记录真实的书从我的朋友们手中错过。
真实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本《全球真实故事集》是沉重的,是有趣的,以客观的笔触记录了不同地域的人们想法与影响,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带着作者看待事件的独特视角,想象着、确认着,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这样的人们,有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有一种奇异的参照。
我们或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不生活在洪都拉斯那种国家能力低下以至于黑帮垄断暴力的不安全社会中;因为我们也不至于年迈到成为“四楼的囚徒”,在阳光正好时无法下楼晒一晒太阳,只能让自己的家成为自己活着时最后的坟墓;因为我们不需要逃离自己的故土,成为超载偷渡轮船上的无名失踪者。
我们又或许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因为我们和洪都拉斯的五兄弟一样,无非是在避难所里寻找另一个避难所;因为我们的女性无论是在采矿业还是其他行业都缺少可以制定标准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现实中,那些逝去的数字鲜少或不会有人公开记录他们的名字。
无论幸运或不幸,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了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这些事情真实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也让我们看到其他地区的人们如何应对他们的生活。
触动我的故事,都是有名字的
📕《五兄弟》难民的绝望是一桩十亿美元的生意
在《五兄弟》中,我们看到中产的一家人如何支离破碎,这里面有洪都拉斯黑帮政治生态的威胁,也有特朗普上台后难民政策对他们的驱逐,五兄弟在夹缝中求生,从一个国家逃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州逃到另一个州,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免于恐惧。
这五兄弟成难民是公权力与黑社会势力沆瀣一气的结果,他们不会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只要暴力无法合法垄断,只要权力无法限制,这样的悲剧只会重复又重复。
从社会下的小人物出发,看一些宏大遥远的事件,比如政治生态的改变、比如政治人物的政策,民粹主义上台是如何将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搅动得天翻地覆。
📙《四楼的囚徒》没有人觉得自己会变老
“你不能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向世界索求是没用的。”
这篇则聚焦于老年人的生活,人渐渐年迈,以至于下楼都会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就算年轻时曾翻越高山大海,年老时还是不免成为“四楼的囚徒”,因为他们住的太高了,而楼下太远了。
作者在与这些老人谈话的过程中,也谈论了华沙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这让我也提前窥探到了老年人生活的一角。而随着老年人群体的扩大,社会养老最终会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会面对的问题,意识到这些老人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在阅读华沙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运作时,我也会将目光投向我所在的土地,我如何才能让自己体面地老去、体面地死去呢?
📓《失踪者》PM390047:让编号变成名字的旅途
2015年4月18日,一艘超载的渔船在利比亚海岸附近沉没,船上800名移民遇难。辨认遗体身份、寻找家属的漫长工作随即展开,而编号PM390047便是这诸多遗体中的一员。从意大利到西非,当欧盟将搜索范围扩大至整个地中海沿岸,《每日》也加入搜寻这些无名遇难者的队伍。
当我在地铁上看到文字的最后,我无法打开下一页,只能长久地看着车窗发呆。若是评选本书我最爱的篇章,这一篇一定在榜首,非常非常朴实又精彩的调查报道。
遇难者PM390049,他是谁?他的家人们是谁?他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偷渡?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每日》的记者泰娜开始寻找编号背后的名字的旅程。如果连姓名都是未知的,如何寻找一个人呢?于是只能从大部分遇难者来的地方——塞内加尔,开始寻找。
第一位有名字的遇难者开始出现,马马杜·赛杜,他是家里第二小的孩子,偷渡费用高昂,为了他的出海,家族里的每个人都出了钱,哥哥卖掉羊群、有人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他们期望着,等马马杜到了意大利,就能寄钱回来给大家盖上漂亮的房子,在塞内加尔,很多家庭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只等到了他上船前托人给家里带的镯子。
帕帕·布龙、维厄·卡马拉和维厄·西拉,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瞒着家里去往梦想中的乌托邦,这里的每个人都梦想着移民去欧洲,因为穷、因为苦、因为更好的生活,只是没想到的就是,一场风暴让他们的生命终止于去往理想国中途肮脏拥挤的船舱里。三个人的故事各异,心痛却是一样的。
记者将寻找名字的旅程数到了“七”,她没有勇气继续寻找下一个家庭关于PM(post-mortem)的讲述。有人在等待着这些被称作“PM”的电话。
在报道的结尾,一位因为没赶上船而回到家乡幸存者对记者说:“我记得在早晨的第一道阳光里所有人的背影”。只是没人想到,那会是他们最后的一个清晨。
📗《干旱与挚爱之地》在对立的间隙里,重建“共同体的想象”
令人惊叹的是,即使这世界仿佛已走向末日,但依旧会有美妙的事情发生。发自南非开普敦。
每次想到南非,第一想到的总是那个“风雨中抱紧自由的”曼德拉,这个曾经分裂的国家,目前的种族矛盾依旧剧烈、贫富差距依旧悬殊,而这场前所未有的干旱,出人意料地将南非人民团结起来了。
从粪便说起,到南非的种族对立,谈到南非的文学想象,很有意思的记述。
结语
这篇书评,勉强称之为书评吧,起源于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环卫老人在收拾路边的垃圾桶,我想,她们的生活会被记录下来吗?想到之前看过的这本《全球真实故事集》,如果有一天,这样的非虚构写作,能够更广泛发生在更边缘的人群身上就好了。
于是我要写一写这本书。
哪怕有多一个人,因为我看到了这本书,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在阅读真实的人和事。
断断续续写了很久,开始提笔的时候,还是 1 月了。我的冲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在今天整理笔记,发现这篇待在角落等我继续的文字,我想,我还是写完吧,可能写得差劲,但不想每次打开笔记,都被它注视着。
终于可以跟这一篇文字告别了,我要站起来好好长舒一口气。
- 作者:我选第三个
- 链接:www.joeytoday.com/article/48c96300-1dff-48f3-9adf-93954c3b1328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